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电脑》 » 正文

【控制系统】深入理解反步控制(Backstepping) | 反步法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实例解析(附Matlab/Simulink仿真实现)

20 人参与  2024年10月22日 08:00  分类 : 《关于电脑》  评论

点击全文阅读


? 欢迎光临清流君的博客小天地,这里是我分享技术与心得的温馨角落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个人主页:【清流君】? ? 系列专栏: 运动控制 | 决策规划 | 机器人数值优化 ? ?始终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可能性?

动图描述

文章目录

引言一、非线性弹簧系统示例1.1 系统描述1.2 控制目标1.3 系统动态方程1.4 误差函数与控制目标 二、反步控制器设计2.1 李雅普诺夫函数的应用2.2 新的误差函数与控制目标2.3 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扩展2.4 控制器增益的设计2.5 输入表达式推导 三、系统验证3.1 误差函数的动态方程3.2 反馈线性化3.3 状态特征值分析3.4 系统平衡点稳定性 四、Simulink仿真4.1 Simulink模型构建4.2 动态方程实现4.3 输入信号构建4.4 期望值子系统设计4.5 仿真结果分析(1) 单目标值追踪(2) 多目标值追踪(3) 波动与振荡效果测试(4) 综合效果分析 五、Matlab实现六、总结参考资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引言

  欢迎光临博主的高级控制系统课程系列博客!在这篇文章中,博主将带领大家深入探讨非线性反步控制的奥秘,涵盖了非线性控制器设计的基础知识。

  本篇博客内容可谓干货满满,将迎来一系列复杂的数学推导,细致地从头到尾推导了所有相关公式,并将这些结果在 Simulink 中进行验证,理论与实际完美契合!

  因此,请各位读者准备好纸笔,跟随博主一起开启这场数学与控制理论交织的思维之旅。前方高能预警,让一起挑战自我,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吧!


一、非线性弹簧系统示例

  先以一个非线性弹簧系统作为控制理论的应用实例开始。

1.1 系统描述

  非线性弹簧系统中,小滑块的质量为 m m m ,弹簧的系数为 α \alpha α,受一个向右的力, F F F 向右的方向为 x x x 正方向,其动态方程可以写成
m x ¨ + α x 3 = F m \ddot { x } + \alpha x ^ { 3 } = F mx¨+αx3=F因为有一个非线性弹簧的力存在,所以是非线性系统。

1.2 控制目标

  通过改变 F F F ,使小滑块儿按照一条指定的轨迹来进行移动。

1.3 系统动态方程

令:

F = u F = u F=u 代表输入 x 1 = x x_1=x x1​=x 代表位移 x 2 = x ˙ x_2=\dot x x2​=x˙ 代表速度

  目标是令 x 1 x_1 x1​ 趋向于 x d x_d xd​,而这个 d d d 代表了 desired ,就是一条规定的轨迹,这就是目标。

  重新把它整理一下,变成

x ˙ 1 = x ˙ = x 2 x ˙ 2 = x ¨ = − α m x 3 + 1 m u \begin{align} \dot{x}_1&=\dot{x}=x_2 \tag{1}\\ \dot{x}_2&=\ddot{x}=-\frac{\alpha}{m}x^3+\frac{1}{m}u \tag{2} \\ \end{align} x˙1​x˙2​​=x˙=x2​=x¨=−mα​x3+m1​u​(1)(2)​  分析一下这个式子,看到在这里面有一个 u u u ,可以通过改变 u u u ,也就是改变系统的输入来控制 x 2 x_2 x2​。而通过控制 x 2 x_2 x2​ ,在这个式子当中又可以反向控制 x 1 x_1 x1​,这也非常好理解,可以通过作用在滑块上的力 F F F 来控制滑块本身的速度,而这个速度将最终导致滑块所停留的位置改变。

这样的形式叫做链式系统,其实这样的系统在现实当中有很多。比如

空调系统:是通过电扇的转速和加热器的开关来控制向外发出空气的温度,从而最终导致屋内室温的变化。油门系统:通过踩油门来控制进油量,最终控制汽车的速度。

1.4 误差函数与控制目标

  这时引入误差函数 e e e
e = x 1 d − x 1 (3) e = x _ { 1d } - x _ { 1 } \tag{3} e=x1d​−x1​(3)

  这个情况下目标就发生了改变,希望 e → 0 e\rightarrow0 e→0,因为 e e e 等于 0 0 0 的话,就说明 x 1 x_1 x1​ 是在跟踪 x 1 d x _{1d} x1d​ 的,而 e e e 随时间变化,可以对 e e e 求导
e ˙ = x ˙ 1 d − x ˙ 1 \dot { e } = \dot x _ { 1 d } - \dot { x } _ { 1 } e˙=x˙1d​−x˙1​
把 ( 2 ) ( 2 ) (2) 式代入,就等于
e ˙ = x ˙ 1 d − x 2 (4) \dot { e } = \dot x _ { 1 d } - { x } _ { 2 }\tag{4} e˙=x˙1d​−x2​(4)

这个式子比较重要,因为目标是让 e e e 趋向于 0 0 0 。


二、反步控制器设计

2.1 李雅普诺夫函数的应用

  可以寻找一个李亚普诺夫函数 V ( e ) V(e) V(e),使得 V ( e ) V(e) V(e) 是正定的,而 V ˙ ( e ) \dot V(e) V˙(e) 是负定的,这样就可以最终得出来 e e e 趋向于 0 0 0 的结论。

这时不妨设
V 1 = 1 2 e 2 (5) V _ { 1 } = \frac { 1 } { 2 } e ^ { 2 } \tag{5} V1​=21​e2(5)  就是选取的第一个李雅普诺夫函数,很显然它是正定函数,因为只有在 e e e 等于 0 0 0 时, V 1 V_1 V1​ 才等于 0 0 0 ,其他时候 V 1 V_1 V1​ 都是大于 0 0 0 的
V ˙ 1 = ∂ V 1 ∂ e ⋅ d e d t = e e ˙ = e ( x ˙ 1 d − x 2 ) (6) \dot { V } _ { 1 } = \frac { \partial V _ { 1 } } { \partial e } \cdot \frac { d e } { d t } = e \dot { e } ^ { } = e ( \dot x _ { 1d }- x _ { 2 } )\tag{6} V˙1​=∂e∂V1​​⋅dtde​=ee˙=e(x˙1d​−x2​)(6)  因为希望 e e e 趋向于 0 0 0 ,自然希望 V ˙ 1 \dot V_1 V˙1​ 是一个负定的系统,所以就可以利用这一项设计
x ˙ 1 d − x 2 = − k 1 e \dot x _ { 1d }- x _ { 2 } =-k_1e x˙1d​−x2​=−k1​e其中,控制器增益 k 1 > 0 k_1>0 k1​>0。

此时
V ˙ 1 = − k 1 e 2 \dot{V}_1=-k_1e^2 V˙1​=−k1​e2很明显是负定函数。

如何实现让它等于 − k 1 e 2 -k_1e^2 −k1​e2?

可以利用 x 2 x_2 x2​:
x 2 d = x ˙ 1 d + k 1 e (7) x _ { 2 d } = \dot x _ { 1 d} + k _ { 1 } e\tag{7} x2d​=x˙1d​+k1​e(7)其中, x 2 d x_{2d} x2d​ 就是 x 2 x_2 x2​ 的期望值,也就是说当 x 2 d = x 2 x_{2d}=x_2 x2d​=x2​ 时, V ˙ 1 = − k 1 e 2 \dot{V}_1=-k_1e^2 V˙1​=−k1​e2。

2.2 新的误差函数与控制目标

这时新的目标就产生了,需要令 x 2 → x 2 d x _ { 2 } \rightarrow x _ { 2d } x2​→x2d​ 。可以再引入一个误差函数
δ = x 2 d − x 2 (8) \delta = x _ { 2d } - x _ { 2 }\tag{8} δ=x2d​−x2​(8)这时候把 ( 8 ) (8) (8) 式带入到 ( 6 ) (6) (6) 式当中,可以得到新的 V ˙ 1 \dot V_1 V˙1​
V ˙ 1 = e ( x ˙ 1 d − ( x 2 d − δ ) ) \dot { V } _ { 1 } = e ( \dot { x } _ { 1d } - ( x _ { 2d } - \delta ) ) V˙1​=e(x˙1d​−(x2d​−δ))
把 x 2 d x_{2d} x2d​ 再代入,把 ( 7 ) (7) (7) 式代入
V ˙ 1 = − k 1 e 2 + e δ (9) \dot { V } _ { 1 } = - k _ { 1 } e ^ { 2 } + e \delta \tag{9} V˙1​=−k1​e2+eδ(9)这时来分析一下 δ \delta δ 的变化
δ ˙ = x ˙ 2 d − x ˙ 2 \dot { \delta } = \dot x _ { 2d } - \dot { x } _ { 2 } δ˙=x˙2d​−x˙2​把 ( 2 ) (2) (2) 式带入,同时也把 ( 7 ) (7) (7) 式带入
δ ˙ = x ¨ 1 d + k 1 e ˙ − ( − α m x 1 3 + 1 m u ) \dot { \delta } = \ddot { x} _ { 1 d} + k _ { 1 } \dot { e } - ( - \frac { \alpha } { m } x _ { 1 } ^ { 3 } + \frac { 1 } { m } u ) δ˙=x¨1d​+k1​e˙−(−mα​x13​+m1​u)带入 ( 4 ) (4) (4) 式,消到 e ˙ \dot e e˙,就就可以得到
δ ˙ = x ¨ 1 d + k 1 ( x ˙ 1 d − x 2 ) + α m x 1 3 − 1 m u (10) \dot { \delta } =\ddot x _ { 1 d} + k _ { 1 } ( \dot { x } _ { 1 d} - x _ { 2 } ) + \frac { \alpha } { m } x _ { 1 } ^ { 3 } - \frac { 1 } { m } u\tag{10} δ˙=x¨1d​+k1​(x˙1d​−x2​)+mα​x13​−m1​u(10)  这时候目标,新的目标使得系统稳定,就希望 δ , e \delta,e δ,e 都趋向于零。也就是说要找到一个新的里阿普诺夫函数 V ( e , δ ) V(e,\delta) V(e,δ),里面包含了 e e e 和 δ \delta δ ,使得它是正定函数,而且同时满足 V ˙ ( e , δ ) \dot V(e,\delta) V˙(e,δ) 是负定的。

2.3 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扩展

不妨构造新的李雅普诺夫函数
V 2 = V 1 + 1 2 δ 2 V _ { 2 } = V _ { 1 } + \frac { 1 } { 2 } \delta ^ { 2 } V2​=V1​+21​δ2前面已经验证过了 V 1 V_1 V1​ 是一个正定的系统,而后面这一项 1 2 δ 2 \frac { 1 } { 2 } \delta ^ { 2 } 21​δ2 也是正定的,所以整个来说, V 2 V_2 V2​ 就是正定的,这时对 V 2 V_2 V2​ 求导
V 2 ˙ = V 1 ˙ + δ δ ˙ \dot { V _ { 2 } } = \dot { V _ { 1 } } + \delta \dot { \delta } V2​˙​=V1​˙​+δδ˙代入 ( 9 ) (9) (9) 式,这时
V ˙ 2 = − k 1 e 2 + e δ + δ δ ˙ = − k 1 e 2 + δ ( e + δ ˙ ) \dot V _ { 2 } = - k _ { 1 } e ^ { 2 } + e \delta + \delta \dot \delta = - k _ { 1 } e ^ { 2 } + \delta ( e + \dot { \delta } ) V˙2​=−k1​e2+eδ+δδ˙=−k1​e2+δ(e+δ˙)

2.4 控制器增益的设计

从上式可见, − k e 2 -ke^2 −ke2 是负定系统,而后面这一项 δ ( e + δ ˙ ) \delta ( e + \dot { \delta } ) δ(e+δ˙) 当然也希望是负定的,所以就可以设计
e + δ ˙ = − k 2 δ e + \dot { \delta } =-k_2\delta e+δ˙=−k2​δ 其中, k 2 k_2 k2​ 也是大于 0 0 0 的控制器增益,这样
V ˙ 2 = − k 1 e 2 − k 2 δ 2 \dot{V}_2=-k_1e^2-k_2\delta ^2 V˙2​=−k1​e2−k2​δ2所以新的目标就是让 e + δ ˙ = − k 2 δ e + \dot { \delta } =-k_2\delta e+δ˙=−k2​δ。

2.5 输入表达式推导

这时把 ( 10 ) (10) (10) 代进去可以得到
e + x ¨ 1 d + k 1 ( x ˙ 1 d − x 2 ) + α m x 1 3 − 1 m u = − k 2 δ e + \ddot x _ { 1d }+ k _ { 1 } ( \dot x _ { 1 d} - x _ { 2 } ) + \frac { \alpha } { m } x _ { 1 } ^ { 3 } - \frac { 1 } { m } u = - k _ { 2 } \delta e+x¨1d​+k1​(x˙1d​−x2​)+mα​x13​−m1​u=−k2​δ这时就可以推出来
u = m e + m x ¨ 1 d + m k 1 ( x ˙ 1 d − x 2 ) + α x 1 3 + m k 2 δ (11) u = m e + m \ddot x _ { 1 d } + m k _ { 1 } ( \dot x _ { 1d } - x _ { 2 } ) + \alpha x _ { 1 } ^ { 3 } + m k _ { 2 } \delta\tag{11} u=me+mx¨1d​+mk1​(x˙1d​−x2​)+αx13​+mk2​δ(11)经过了一系列的计算,这是最终想要得到的输入表达形式。


三、系统验证

下面来验证一下。

3.1 误差函数的动态方程

可以把 ( 8 ) (8) (8) 式代入 ( 4 ) (4) (4) 式,这时就可以得到
e ˙ = x ˙ 1 d − ( x 2 d − δ ) \dot { e } = \dot x _ { 1d }- ( x _ { 2 d } - \delta ) e˙=x˙1d​−(x2d​−δ)这时再把 ( 7 ) (7) (7) 式 x 2 d = x ˙ 1 d + k 1 e x _ { 2 d } = \dot x _ { 1 d} + k _ { 1 } e x2d​=x˙1d​+k1​e 代入,就可以新的得到
e ˙ = − k 1 e + δ \dot { e } = - k _ { 1 } e + \delta e˙=−k1​e+δ再把 ( 11 ) (11) (11) 式带回到 ( 10 ) (10) (10) 式,就可以得到
δ ˙ = x ¨ 1 d + k 1 ( x ˙ 1 d − x 2 ) + α m x 1 3 − e       − x ¨ 1 d − k 1 ( x ˙ 1 d − x 2 ) − α x 1 3 − k 2 δ = − e − k 2 δ \begin{aligned} \dot{\delta}&=\ddot{x}_{1d}+k_1\left( \dot{x}_{1d}-x_2 \right) +\frac{\alpha}{m}x_{1}^{3}-e\\ &\ \ \ \ \ -\ddot{x}_{1d}-k_1\left( \dot{x}_{1d}-x_2 \right) -\alpha x_{1}^{3}-k_2\delta\\ &=-e-k_2\delta\\ \end{aligned} δ˙​=x¨1d​+k1​(x˙1d​−x2​)+mα​x13​−e     −x¨1d​−k1​(x˙1d​−x2​)−αx13​−k2​δ=−e−k2​δ​

3.2 反馈线性化

把它们两个写在一起
[ e ˙ δ ˙ ] = [ − k 1 1 − 1 − k 2 ] [ e δ ] \left[ \begin{array}{c} \dot{e}\\ \dot{\delta}\\ \end{array} \right] =\left[ \begin{matrix} -k_1& 1\\ -1& -k_2\\ \end{matrix} \right] \left[ \begin{array}{c} e\\ \delta\\ \end{array} \right] [e˙δ˙​]=[−k1​−1​1−k2​​][eδ​]  可以发现这是线性系统,所以整个过程就是通过反馈系统把它线性化 ( Feedback Linurization )了。

3.3 状态特征值分析

分析一下这个式子,对于这个系统来说,它的状态特征值
λ 1 + λ 2 = Λ = − k 1 − k 2 < 0 λ 1 ⋅ λ 2 = ∣ − k 1 1 − 1 − k 2 ∣ = k 1 k 2 + 1 > 0 \begin{matrix} \lambda _ { 1 } + \lambda _ { 2 } = \Lambda = - k _ { 1 } - k _ { 2 } < 0 \\ \lambda _ { 1 } \cdot \lambda _ { 2 } = \left| \begin{matrix} -k_1& 1\\ -1& -k_2\\ \end{matrix} \right| = k _ { 1 } k _ { 2 } + 1 > 0 \end{matrix} λ1​+λ2​=Λ=−k1​−k2​<0λ1​⋅λ2​= ​−k1​−1​1−k2​​ ​=k1​k2​+1>0​所以可以推出 λ 1 , λ 2 \lambda_1,\lambda_2 λ1​,λ2​ 一定是同号,并且都小于 0 0 0 。

3.4 系统平衡点稳定性

再来看关于这个系统的平衡点,也就是
[ e ˙ δ ˙ ] = 0 ⇒ [ e δ ] = 0 \left[ \begin{array}{c} \dot{e}\\ \dot{\delta}\\ \end{array} \right] =0\Rightarrow \left[ \begin{array}{c} e\\ \delta\\ \end{array} \right] =0 [e˙δ˙​]=0⇒[eδ​]=0就是它的平衡点是零点,而因为特征值都小于 0 0 0 ,所以它是渐进稳定的系统。

OK ,所有的问题都已经验证成功。


四、Simulink仿真

现在进入到 Simulink 当中来看一下整个系统的反应。下载链接如下:

  链接:Simulink仿真文件
  提取码:jjcc

4.1 Simulink模型构建

现在进入到 MATLAB Simulink 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 动态方程实现

下面具体看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一部分是系统的动态方程,有两个积分器,所以经过积分可分别得到 x 1 , x 2 x_1,x_2 x1​,x2​ 这里面就代表了系统方程,-u(2)/u(1)*u(3)^3+1/u(1)*u(4) 而这个方程对应于刚刚推导的 ( 2 ) (2) (2) 式:
x ˙ 2 = − α m x 3 + 1 m u (2) \dot{x}_2=-\frac{\alpha}{m}x^3+\frac{1}{m}u \tag{2} x˙2​=−mα​x3+m1​u(2)

4.3 输入信号构建

再看这一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一部分就是系统输入,有很多项组成,可以在这里进行调节,由这一大堆式子来表明了 u u u 是怎么建立的:

u(1)*u(3)+u(1)*u(11)+u(1)*u(4)*(u(10)-u(8))+u(2)*u(7)^3+u(1)*u(5)*u(6)

4.4 期望值子系统设计

  再回到头看左上角的期望值子系统,就是系统的设定值,打开看一下它的样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把它写成了一个正弦曲线的方法,因为如果自己直接用 Matlab 自带的 DDT 函数,就是 Derivative 模块的话,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它是用数值来解的,会出现无穷点,所以这部分自己写,因为考虑到是 sin 函数,所以这第一部分 sinx1 函数如下:

u(2)+u(3)*sin(u(1)*pi/u(4))

  左侧第二个模块 u(2)重复序列阶梯(Repeating Sequence Stair)u(3) Osc 为正弦函数的变化幅值,再乘以 sin 正弦函数。下面两个分别是它的导数以及二阶导数。

4.5 仿真结果分析

(1) 单目标值追踪

  先来看一下,把正弦函数的变化幅值 Osc 设成 0 0 0 。假如就让目标值到 3 3 3 ,让 x 1 x_1 x1​ 的初始值是 0 0 0 ,这时候运行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 scope 代表了 x 1 x_1 x1​ 和 x 1 d x_{1d} x1d​, x 1 x_1 x1​ 是从 0 0 0 开始的, 3 3 3 是目标值,红线是目标,可以看到它很好地追踪到了黄线上。

(2) 多目标值追踪

  这时改一下,把期望值改成有多个目标值的阶梯形式,比如 [3 5 7 2 1].',再来做运行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也是非常好的追踪效果。

(3) 波动与振荡效果测试

再来改一下,加上一些 波动,都让它从 3 3 3 开始,但是存在以 10 10 10 秒为周期的波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这时来看红线是想要的,走一个正弦波的形状,蓝线也是非常好的追踪效果,很快地就追踪过去了。

  这时的输入可想而知,也是类似正弦的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综合效果分析

  这时再把期望值的 u(2) 复杂一点,比如说 [3 5 3 5 2].',同样让它有一个正弦信号的波动,这样再来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追踪的效果依然还是非常好的,看到大概在 5 5 5 秒左右时,就可以很完整地贴合过去,最终效果比较好,大家可以把它下载下来,以后自己尝试不同的组合玩一玩。而且大家可以修改质量块的质量,修改弹性系数,包括可以修改不同的控制器增益,看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五、Matlab实现

%DSC example%--------------------------------system-----------------------------------%%dot_x1=x2%dot_x2=-x1^2+u%-------------------------------settings----------------------------------%%initial state%x1(0)=0.5,x2(0)=0%sample time%tao=0.01%tracking target%x_1d=[3 1 4 1 3]//interval time:20%-------------------------------------------------------------------------%%-------------------------------数据初始化--------------------------------%%参数取值k1=1;k2=50;%采样时间tao=0.01;%总采样次数T=10000;%总时间total_time=tao*T;      %观测时间设置为100秒%定义初始状态x1_initial=0.5;x2_initial=0;u_initial=0;%定义状态变量矩阵和控制变量矩阵x1=zeros(1,T);x2=zeros(1,T);u=zeros(1,T);%x1d的定义x1d=zeros(1,T);for i=1:T/5    x1d(i)=3;endfor i=T/5+1:2*T/5    x1d(i)=1;endfor i=2*T/5+1:3*T/5    x1d(i)=4;endfor i=3*T/5+1:4*T/5    x1d(i)=1;endfor i=4*T/5+1:T    x1d(i)=3;end%x2d初始化x2d=zeros(1,(T));%x2_bar表示x2上面带杠杠x2_bar=0;for k=1:T    if k==1        x1(k)=x1_initial+tao*x2_initial;        x2(k)=x2_initial+tao*(-x1_initial^2+u_initial);        x2d(k)=x2_bar;        x2_bar=(x1d(k)-0)/tao-k1*(x1(k)-x1d(k));        u(k)=-(x1(k)-x1d(k))+x1(k)^2+(x2_bar-x2d(k))/tao-k2*(x2(k)-x2d(k));    else        x1(k)=x1(k-1)+tao*x2(k-1);        x2(k)=x2(k-1)+tao*(-x1(k-1)^2+u(k-1));        x2d(k)=x2_bar;        x2_bar=(x1d(k)-x1d(k-1))/tao-k1*(x1(k)-x1d(k));        u(k)=-(x1(k)-x1d(k))+x1(k)^2+(x2_bar-x2d(k))/tao-k2*(x2(k)-x2d(k));    endendfigure(1),hold on;plot(x1,'b','linewidth',1.2);plot(x1d,'r','linewidth',1.2);xlabel('时间/s');ylabel('信号幅值');title('动态面控制效果');legend('x1','x1d')set(gca,'xticklabel',0:10:100);hold off;

六、总结

  在本篇博客中,通过一个非线性弹簧系统实例,深入探讨了控制理论的应用。首先描述了系统的动态方程,并提出了控制目标:通过改变输入力 F F F,使小滑块按照指定轨迹移动。接着引入误差函数,并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设计了反步控制器,通过反馈线性化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并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 Simulink 仿真环节,构建了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动态方程的实现。通过设定不同的期望值,观察了系统对单目标值、多目标值以及波动和振荡效果的追踪能力。仿真结果显示,系统具有良好的追踪效果和稳定性。

  本篇博客的内容就到这,下篇博客将进入自适应控制中,也就是说如果整个系统受到外界的不确定扰动,应该如何设计控制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1]【Advanced控制理论】15_Nonlinear Backstepping Control_反馈线性化控制_Feedback Linearization

  [2] 全网最细反步法控制(Backstepping)设计讲解!!(3)——反步法控制、动态面matlab实例!(Dyanamic surface control)


后记:

? 感谢您耐心阅读这篇关于 反步法控制器原理与应用实例解析 的技术博客。 ?

? 如果您觉得这篇博客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吝啬您的点赞和评论 ?

?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同时,别忘了收藏本篇博客,以便日后随时查阅。?

? 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技术分享,共同探索移动机器人的无限可能!?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砥砺前行 ?

动图描述


点击全文阅读


本文链接:http://m.zhangshiyu.com/post/175251.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0)
  • 赞助本站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关于我们 | 我要投稿 | 免责申明

Copyright © 2020-2022 ZhangShiYu.com Rights Reserved.豫ICP备20220134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