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意陈之敬是什么小说很多书友都想知道,这本由小说家写的古言小说目前正在网络连载,文中主角性格很生动有趣,故事结构严谨有趣,比那些爽文好几十倍!全文讲述成婚的第十年,陈之敬的白月光和离了,她千里迢迢赶来京城求收留。“父母离世,族人轻贱,蘅儿实在无处可去了。”陈之敬心软了,将她接进府中,吃穿用度处处亲力亲为。我的儿子陈言更是欢喜不已:“蘅姨,你好美,我以后也要娶一个像你一样美的女子为为妻,可千万别像我娘一样,整日蓬头垢面的,丑死了。”彼时,女儿的高热刚退,我闻言转身去了书房,写下和离书。

一月后,陈之敬这个巡察御史终于离开,临行前,他让人送来一封信,我没看,直接让下人烧了。
我的日子恢复平静,随着安安长大,我对陈家的记忆也淡忘了不少。
只是陈言居然给我给写信了,一开始是问我和安安如何,后来见我没回信,就写他这几年过得如何不好。
陈之敬当年回京后闹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想娶刘蘅,陈老夫人见状直接以死相逼,最终逼得陈之敬松了口。
娶妻后自然是生子,亲娘给儿子下药让两人圆房,这事不知怎的闹得京城人尽皆知,被人当成笑料传唱到了江南,我也听了几句。
刘蘅婚后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儿子,有了自己亲生的儿子,看陈言这个继子自然是百般不顺眼,处处排挤奚落。
陈言这时候好像终于想起了记忆中那个亲娘,一封封书信寄往江南。
知道这些后便不再看信,收到信直接烧了。
我没有再刻意去打听陈家的事,偶尔听到一些小道消息也是一笑而过。
直到安安十三岁这年,京中出了大事。
太子殿前失仪,皇帝大怒,罚他禁闭思过。
本不是什么大事,可架不住有人挑唆,说是皇帝偏心幼子,想要改立幼子为太子,与其到时候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不如先下手为强。
太子也在气头上,闻言便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想要逼宫上位。
但姜还是老的辣,这场谋反很快被皇帝平息,太子被废,在诏狱自尽,家眷全部被圈禁。
太子一党的官员接连被清算,挑拨天家父子的被抄家夷三族,亲近的被抄家流放,沾上关系的革职或贬官。
而陈家就是被抄家流放的,我在家中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是感慨,因为陈家流放的地方正是边城。
安安很担心,思来想去,让人给陈家人送了点银子去。
她怕我不高兴,在纸上写了一大串话解释。
我看得哭笑不得,柔声安抚女儿:“你还记得你父亲对你的好,想要报答,我怎会生气,我只庆幸还好当年将你带回松江,让你姓姜了。”
一纸断亲书,让安安和陈家再没关系,她姓姜,是我姜长意的女儿,和陈家没有任何关系。
安安听了这话很是开心,殷勤地要给我捏肩捶腿。
外面寒风呼啸而过,屋内炭火噼啪响,温暖如春。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往事如风,早已散去。
陈家被流放时正值大年初一。
按理说不该在这时候流放犯人,但火气上头的皇帝管不了这么多,一句话就让他们在大雪天启程赶往边城。
家中的大人小孩哭成一团,陈之敬麻木的看着这些家人,此时此刻,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姜长意跟他和离是对的,不然今天的人群中也会有她。
她已经受了那么多苦,余生该过安稳日子了。
陈言一路上都在哭喊,他不想去流放,他想去松江,想找自己亲娘。
没人理他,到最后陈言开始发疯一样问陈之敬,为什么他要去流放,为什么安安不用被流放。
然后陈言就被押送犯人的解差狠狠打了一顿。
老实了一段时间,他开始将这一切怪在刘蘅身上。
“都怪你,当年要不是你挑唆,我娘也不会离开我!”
刘蘅一直恍恍惚惚,陈言这句话好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水里,让她抛去了礼仪骄傲,像泼妇一样骂陈言:“那还不是你自己蠢,自己笨,居然会觉得自己亲娘不好,想要一个认识十几天的人当你的娘!”
以前亲亲热热的两个人彻底成了仇人,撕破脸,骂到最后动起手来。
陈之敬没有管这些,他病了。
这些年他本就积郁在心,如今更是雪上加霜,被人扶着跌跌撞撞的跟着流放的队伍往前走。
风雪一天大过一天,家人一个个倒下,先是老夫人病逝,后来是刘蘅的儿子夭折,再后来是被解差欺辱的刘蘅***。
陈言也病了,发了高热,没医没药,不过两天时间就死了。
反倒是看着活不长的陈之敬,竟一路坚持到了边城才咽气。
临死前,他忽然想到了十八岁那年刘蘅害怕被他牵连,期期艾艾又不肯明说,陈之敬何其聪明的人,自然看出来了,便主动说自己已有婚约,不会娶她,让她另嫁他人。
随后他忍着伤心去松江求娶,那个冬日陈之敬第一次见到了姜长意,他的未婚妻。
少女身穿鹅黄色的袄子,笑得明媚张扬。
姜家大伯似乎并不满意这门婚事,说话时夹枪带棒的,想让他知难而退。
姜长意急了,起身去拽姜家大伯的衣袖:“我愿意嫁!”
陈之敬笑了,笑得畅快,他努力伸出两只手在空中乱抓,想要抓住什么。
可终究什么都没抓住就落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