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姜如玉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吃饭永远热热闹闹,七嘴八舌。
曾经,她也会尽可能地维系顾书砚周围人的关系,竭尽全力地讨好过。
那时的姜如玉还不知道,人心里的偏见一旦形成,就算再努力也无法扭转。
这个道理,她用了三年才懂。
面前一桌子山珍海味,姜如玉却尝不出一个味儿来。
还不如她泡的泡面香……
像顾家这样的家庭,条条框框的规矩很多,他们称其为教养。
入座动作要轻缓;饭桌上碗筷轻拿轻放,不易出现碰撞声;一张椅子最好只坐一半;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任何时候都要挺着腰背;不能在长辈之前放下碗筷离桌;长辈吃完不易再动筷大吃特吃等等。
其实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餐桌礼仪,但姜如玉从不知道在家里也要时刻注重礼仪。
或许是她浅薄无知,有钱人家若是没有温情便还有规矩,而穷人家里要是没有温情就什么都没了。
姜如玉初来乍到时犯得忌讳很多,顾家人不会说什么,偏偏她又是个足够敏感的性子。
一丁点儿眼神的变化,或不悦或嫌弃的迹象都能被她察觉到。
姜如玉违反其中一条,便被那一道道目光打上了“没教养”的标签。
她曾为此觉得痛苦难堪,且自我怀疑了许久。
姜如玉观察着其他人的吃饭速度,在他们纷纷放下碗筷时,及时停下。
等她帮阿姨收拾完残局,总算是应付完了这顿饭。
出来后,陈净秋陪老太太在看电视,顾怀英和老爷子下棋喝茶。
姜如玉轻手轻脚地过去,找个角落坐下,陪他们一起看这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
只有在电视上才会出现的人此时就坐在她旁边,这种割裂始终会让她感到恍惚。
顾家人的生活很有条理,什么时间该吃饭,什么时间该放松,什么时候散步喝茶,什么时间该睡觉……
她想不明白,这么多年都这样,不觉得无聊吗?
可能,这就是她始终无法融入这里的原因之一?
客厅里除了电视机里的声音外,是婆婆与老太太关于电视新闻的谈论,公公和顾老先生对于公务的闲聊。
顾老先生年轻时在政界运筹帷幄,身居高位,便想着让儿子同样走这条路,却不想顾怀英一头扎进了商界,还做的风生水起。
让老人唯一感到欣慰的估计就是顾怀英同意和陈家联姻,也算巩固了顾家在政界的地位。
等到顾书砚出生,老先生一心将他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那条路早就为他铺好。
可没想到历史重演,顾书砚突然放弃了原本坚持了十几年的那条路,转而接替了他父亲。
老先生差点儿被气进医院。
劝了骂了也打了,可顾书砚前所未有地坚定。
无法,老先生又一次妥协,条件是让他和他父亲一样联姻。
联姻对象就是李家那个丫头,年纪轻轻就在从政上表现出天赋,未来前途不可**。
偏偏顾书砚转头就私自和姜如玉领了证。
老爷子一口气没上来,当即被送进了医院。
这些自然不是顾书砚告诉她的,姜如玉对这个圈子里的八卦大多来自于谢清妍。
其实换个角度,姜如玉倒是很能理解顾家人。
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一出生就注定拥有顺风顺水的人生,到头来却被她这个“黄毛儿”拐走了。